氣候變遷天災多 日本以AIoT技術防治

B0  2019年 10月27日 22:19


氣候變遷讓豪雨乾旱等天災發生機率大增,且災損金額年年成長,如20187月影響包括日本家電大廠夏普(Sharp)在內眾多製造業生產出貨的西日本豪雨,死亡人數超過200人,災損金額創下日本天災史上最高的1.158兆日圓(107.3億美元)紀錄,讓人痛感防救災體系的不足。事實上,除了天災預防外,天氣預測資料在企業營運來說,也是關乎營運費用、活動執行的關鍵,因此國內外已有許多企業投入天氣預測的商業服務。

 

面對天災,19世紀以前的人類只能被動適應,20世紀人類開始發展氣象氣候預報與改變天氣的技術,預報方面獲得應付48~120小時內天災能力,以及特定條件下的農業是否缺水跨季預報能力,但48小時以內與120小時以上仍待努力。至於能夠改變氣候的技術,目前只出現在電影的情節中。

 

長時間預報的問題在誤差會變大,短時間預報雖然有精度較高的優點,但因過去的網路通訊速度、儀器設備運算處理速度、與防災組織架構問題,預報資料到必要使用者手上時已成為歷史資料,必須加快資料處理與傳輸速度,才能進行24小時內、6小時內、甚至1小時內,誤差範圍250公尺以內的預報。

 

現在,已經有解決資料處理與傳輸所需的技術:人工智慧(AI)與物聯網(IoT)

 

最難預報的降雨是午後雷陣雨,因為雷陣雨生命週期約6小時,生成後約30分鐘才能從氣象雷達上看到,1小時內就會降下致災性降雨,2~3小時雨量達最大,人工監測通常要看2~3次資料、約20分鐘才能確認,有效反應時間等於不到10分鐘,頂多只來得及打電話給對口單位。


1602-1.57218596226E+13.png



 

而日本氣象資料分析公司,Weathernews,就利用人工智慧與歷史資料,在氣象雷達出現資料後就開始預測未來180分鐘內的每10分鐘雷雨動態,自動圖像化表示,並直接傳輸到智慧型手機或PC上,讓一般使用者來得及知道10~20分鐘後會不會下雨,並讓水利單位有資料可以計算河水與下水道未來可能水位變化。

 

河水與下水道的水位,直接影響的是會不會氾濫,間接影響則是土石流與山崩,但河水流速以每分鐘幾公尺計算,導致土石流的地下水流速卻是以每週幾公尺計算,糟糕的是在即將發生土石流的那10分鐘內,流速會從每週幾公尺變每分鐘幾公尺,看到土石滑動時就來不及發警報。

 

預報土石流的方式,就要靠地下水測站或地標的移動速度資料,發現整片區域水位與地標位置朝同個方向移動,即使只是移動1~2公分,那就有危險,現在日本電信大廠NTT Docomo與軟銀(SoftBank),都提供類似的監測用物聯網服務,當人工智慧發現數據異常,就會立即對相關單位發警報。

 

另外,透過空拍影像分析洪患區水深與變化,可讓本來需要1小時以上的救災通報,縮短以分鐘計,也有助加速災後保險公司理賠估算等,這些能讓防災資料處理傳輸加速10~100倍的技術,可望大幅改善人類對天災的無可奈何。


資料來源 : digitimes



  • 5
  • 415
  • 0
  • 2
馬上回應....

共 0 則回應